面對錯誤的態(tài)度,往往體現(xiàn)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氣度。南宋哲學思想家陸九淵的《與傅全美》有云:“善在所當遷,吾自遷之,非為人而遷也。過在所當改,吾自改之,非為人而改也。故其聞過則喜,知過不諱,改過不憚?!闭f的就是,無論“遷善”還是“改過”,都不是為了別人,而是為了自己。聽到別人的批評感到欣喜,知道自己的過錯而不避諱,改正錯誤且不害怕,這才是對自己負責,也是做人做事必不可少的擔當。
聞過則喜,知過不諱,《論語》中也闡述了類似道理。子夏說:“小人之過也,必文?!奔葱∪朔噶诉^錯一定會掩飾。反之,有錯就認,有過就改,才是君子所為。就像子貢所說:“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食焉。過也,人皆見之;更也,人皆仰之?!本臃稿e,就好比日蝕、月蝕,所有人都看得見;改正過錯,所有人都會因此而敬仰他。
“知過不諱”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卻不容易。無論是他人指出錯誤,還是自己發(fā)現(xiàn)錯誤,諱莫如深甚至文過飾非,是不少人下意識的選擇。畢竟,承認錯誤就可能丟面子、受損失。如此想來,最好是悄悄遮掩過去。
知過不諱,才能及時改過?!稌x書·周處傳》記載了“周處除三害”的故事,周處少年時縱情肆欲,橫行鄉(xiāng)里,與水中蛟龍、山上猛虎并稱“三害”。后來,這個說法傳到了周處那里,他自知為人所厭,突然悔悟,只身入山射虎,下山搏蛟,經(jīng)三日三夜,在水中追逐數(shù)十里,終于斬殺猛虎、孽蛟。他自己也改邪歸正,認認真真拜師學文練武,這一來城內(nèi)“三害”皆除。周處自新的故事充分說明,犯錯并不可怕,但要主動反思、及早改正,只有這樣才能重回正軌,活出新生。
從長遠看,“知過不諱”是減少隱患、重塑形象的高明之舉。歷史上,不少明君賢臣都非常重視查找并改正自身的錯誤。春秋時期,齊威王頒布命令,對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”進行獎賞。齊威王樹立了愿意聽取意見、敢于改正過錯的良好形象,為人稱道。在他看來,與其讓錯誤在掩飾中延續(xù)、放大并最終無可挽回,不如及早解決、降低風險。可以說,主動聽取意見和建議,及早發(fā)現(xiàn)自身存在的過失,既是應有的擔當和責任,也是防范化解風險、樹立自身形象的有效舉措。
聞過則喜、知錯就改,這也是共產(chǎn)黨人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與作風。王震將軍在新疆工作時,錯誤處理了一位同志。他認識到問題后,不但撤銷了對這名同志的處理,公開向這名同志作檢討,還將檢討內(nèi)容在廣播里連續(xù)播放。此舉不但無損于王震將軍的威信,反而讓王震將軍在群眾中樹立起更高的威信。
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?“知過不諱”體現(xiàn)的是擔當,廣大黨員干部,特別是黨員領(lǐng)導干部,要有聞過則喜、知過不諱的胸襟,聽得進不同意見,容得下尖銳批評,應經(jīng)常自警自省,主動聽取意見、主動查擺過失,以“知過不諱”的擔當精神和處事智慧,勇于發(fā)現(xiàn)、反思、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,更好的凝聚干事力量、推動事業(yè)發(fā)展,在擔當作為中鑒照初心。(何亞兵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