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書·商書》中說:好問則裕,自用則小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喜歡提出問題向別人請教,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;剛愎自用,不虛心向他人求教,學到的東西就少。
“不學不成,不問不知?!薄痘茨献印ぶ餍g》云:“文王智而好問,故圣;武王勇而好問,故勝。”周文王、周武王之所以能成就大業(yè),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虛心請教??鬃訂柖Y于老子、問樂于萇弘、問琴于師襄、問農事于老農,曾說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。問是一種廣泛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,既要向自己的老師、長輩虛心請教,也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,不要因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感到羞愧,只有多問,才能增長學識、少犯錯誤。
古人云,“強不知以為知,此乃大愚”。術業(yè)有專攻,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,不可能在所有領域樣樣精通。一知半解不要緊,可以通過刻苦學習、虛心請教把短板補上來,但如果自欺欺人、不懂裝懂,輕者貽笑大方,重則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。三國時,魏國大將司馬懿奉命統(tǒng)領大軍奔向祁山,司馬懿不懂破陣之法,硬著頭皮派張虎、戴陵攻陣,全部被俘,司馬懿大敗而歸?!毒劳ㄑ浴分杏涊d,蘇軾拜謁王安石,在其府上看到“西風昨夜過園林,吹落黃花滿地金”兩句詩,想當然以為菊花在深秋盛開且耐久,只會干枯在枝頭,怎會風吹花落“滿地金”。于是添了兩句,“秋花不比春花落,說與詩人仔細吟”。一日秋風過后,蘇軾看到自家后園菊花花瓣散落一地,想起當初不懂裝懂給王安石續(xù)詩,不禁心生懊悔。
“好問則?!闭f起來簡單,做起來不易。當前,有少數(shù)黨員干部抹不開面子、放不下架子,檢查工作時明明不懂卻頻頻點頭;有的對不了解的業(yè)務亂提“建議”、指手畫腳;有的無視群眾意見,搞形象工程、政績工程,脫離實際……好問其實是一種求知態(tài)度,需要端正姿態(tài),去除焦躁,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薄弱、要問什么、該向誰請教,做到有的放矢。好問是一種高貴品質,需要虛懷若谷、不恥下問的胸懷,傾聽尊重他人意見,取長補短,做到兼聽則明。好問是一種工作作風,需要踏踏實實、貼近實際,在深入細致的調研中虛心求教、真誠務實,做到事半功倍。
毛澤東在《黨委會的工作方法》中說,“先做學生,然后再做先生;先向下面干部請教,然后再下命令”。在實踐中,不斷求問才能彌補自身不足,進而豐富知識、提升本領。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敢于問,把問當成與群眾、他人相處之道,不要覺得是失了面子、丟了形象。要勤于問,及時聽取別人好的意見,擇善而從,不斷增加自身知識儲備,增強適應社會發(fā)展需要的本領。要善于問,真正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,凝聚起民心民智民力,開創(chuàng)改革發(fā)展新局。
不問不知,好問則裕。在人民面前,我們永遠是小學生,自覺拜人民為師,向能者求教,向智者問策,這是黨員干部應有的覺悟。凡事多問,多征求群眾意見,多傾聽群眾心聲,努力做到問政于民、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,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“金鑰匙”,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得令群眾滿意,創(chuàng)造經(jīng)得起實踐、人民、歷史檢驗的實績。(易甘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