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出于公,公出于道——語出《呂氏春秋·大樂》,意指公平源于公正,公正源于道義。說話辦事無私無偏“一碗水端平”,眾人才會信服、社會方能安定;反之,老百姓就會有意見,就容易激發(fā)矛盾,影響社會和諧。
公平公正是人類社會基本、普遍的倫理道德,它看不見、摸不著,卻又時時刻刻影響著每一個人?!豆鸺矣枴分杏羞@么一則故事:在英國的一個村莊,面包師每天從農(nóng)夫那里購買黃油,農(nóng)夫每天從面包師那里購買面包。一開始,面包師覺得黃油的分量還是比較充足的,可是漸漸發(fā)現(xiàn),黃油的分量越來越少。有一天,他終于忍不住向農(nóng)夫提出了這個問題。誰知農(nóng)夫一聽,指天發(fā)誓說,自己絕不會做騙人的事情。兩人話不投機,鬧到了法庭。農(nóng)夫告訴法官:“我每次賣給面包師黃油時,就用從他那里買來的面包做砝碼,他告訴我面包是多少,我賣給他的黃油就是多少。如果說這個砝碼不準,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?!鞭r(nóng)夫說完,法官當眾宣布面包師敗訴。你公平的對待別人,別人才會公平的對待你;否則,人與人之間就會陷入爾虞我詐的零和博弈。
人際交往講求公平公正,社會治理也要維護公平正義。在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中,就有“殺人償命”“欠錢還錢”等樸素的公平正義觀,至今影響世人。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,戰(zhàn)國將軍趙奢原是收取田稅的普通官吏,叫“田部吏”。有一次,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、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稅,但趙勝的管家仗勢欺人,拒付稅款。趙奢毫不客氣地依法一連懲辦了趙勝的9個管家。趙勝聽后大怒,下令逮捕趙奢,準備處死。趙奢去見趙勝,說道:“您是棟梁之材,應該遵守國家法令,以昭示天下百姓。而現(xiàn)在管家卻依靠您的權(quán)勢,公然違反國家法令。如果人人如此,那么國家就會衰弱,就會遭受強國侵犯,甚至滅亡。那時,您怎么保住自家的富貴?”趙勝聽后,轉(zhuǎn)怒為喜,深為折服,將趙奢保舉給趙惠文王。后來,趙奢被任命為將軍,率兵援韓,大破秦軍,功勛卓著,官列上卿。
“法者,天下之公器”。倘若只是把公平公正視作一種道德,就會缺乏強制力的保障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,離不開法治的有力保障。如何用法治保障公平正義?有這么一幅漫畫:球場邊,三個人隔著圍墻看球賽。高個子的人只需站著就能看到球場,中等個子的人扒著墻頭勉強能看到球場,而矮個子的人什么都看不到。按理說,三個人看球的權(quán)力是平等的,但事實上卻是有人能看到、有人看不到。后來,他們搬來凳子,矮個子和中等個子的人站在凳子上,三個人一樣高,都能毫不費力地看到球賽。平衡好程序正義和實質(zhì)正義的關(guān)系,就是法治的重要作用。不可否認,人與人之間在資源稟賦等客觀條件上存在差異,就好比漫畫中的人身高迥異。通過法治實現(xiàn)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,既要追求程序正義,也要關(guān)注實質(zhì)正義,這也是不斷健全法治建設的要義所在。
國無法則人無矩,法不公則國不穩(wěn)。追求和實現(xiàn)社會公平正義,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貫主張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依法治國,明確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,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”總目標,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共識。進入新發(fā)展階段,堅持并推動法治實踐領域一系列舉措落實落地,“中國之治”必將邁向更高水平。(得一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