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中說·周公篇》中,李密問何為英雄?王通答道:“自知者英,自勝者雄?!币馑际悄軌蛘J識自己、戰(zhàn)勝自己的人,才是英雄。
  “敗莫大于不自知”,但自知不易,人有時不但不自知,而且安于自欺。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,有個人準備趁機偷一口鐘。他想要背著鐘逃跑,但鐘太大,沒法背;于是他想用錘子把鐘砸碎,剛一砸,鐘哐哐哐的響聲很大。他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,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。《呂氏春秋》評論:“惡人聞之,可也;惡己自聞之,悖也!”害怕別人聽見,很正常;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聽不見,那就太糊涂了。
  自知是自勝的前提。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,劉邦稱帝后,設(shè)宴款待文武百官。當談到自己何以能取天下時,劉邦認為:“夫運籌策帷帳之中,決勝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鎮(zhèn)國家,撫百姓,給饋餉,不絕糧道,吾不如蕭何。連百萬之軍,戰(zhàn)必勝,攻必取,吾不如韓信。此三者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”正因劉邦有自知之明之德,才能避己之短,揚己之長,選賢任能,知人善任,最后奪取天下。
  自勝是在自知基礎(chǔ)上修正不足、克服缺點、改正錯誤,是對自我的超越。因此,相對自知而言,自勝更考驗一個人的勇氣、決心和魄力。古往今來,大凡有為者,既能理性對待自己的優(yōu)點,又能正視自己的不足,做到自知不自負,自勝不自墮。反之,一味地放縱自己,結(jié)果往往只會害了自己。李自成入主北京后,為勝利所陶醉,因奢靡而腐化。短短42天,那個曾自知自勝、與明軍周旋18年的李自成一去不返,只得倉皇出逃、迅速敗亡。
  克己之功是自知自勝、成就德業(yè)的關(guān)鍵所在。明代王陽明曾言:“人須有為己之心,方能克己;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”說的是,能夠反省、檢討自己,克制內(nèi)心的欲望,才能成就自己??思海举|(zhì)上是一種深度的自律。能克己者,須有“風雨如磐不動搖”的定力,“不破樓蘭終不還”的決心,能抵住各種誘惑干擾,克服各種艱難險阻,堅定自己的志向目標不改變,堅守做人的底線原則不動搖。
  誠然,戰(zhàn)勝自我、挑戰(zhàn)自我,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不僅需要堅強的意志力、巨大的勇氣和魄力,同時也需要尋求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式、方法。開國元帥彭德懷每月都會抽出半天時間,把自己所做之事認真檢查一遍,看哪些做得對,哪些做得不對,以便日后少犯或不犯錯誤。這些自省、修身、養(yǎng)德的方法、措施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。
 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。事實上,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缺點、弱項,比如自負、懶惰、懈怠、怯懦、貪婪……不斷地去克服、改正這些缺點,清醒地認知自我、戰(zhàn)勝自我,堅持自律、自制、自強,堅持正確的信念和方向,不任意放縱自己,就能收獲不一樣的人生。(余足云)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