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愛人民的人,人們永遠愛戴他、尊敬他、懷念他。周恩來同志就是這樣的人。
3月1日上午,中共中央舉行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。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(fā)表重要講話。
每當提到周恩來這個光榮的名字、不朽的名字,人們都有講不完的故事、道不盡的思念。他信仰堅定、理想崇高,熱愛人民、勤政為民,顧全大局、光明磊落,實事求是、嚴謹細致,虛懷若谷、戒驕戒躁,嚴以律己、廉潔奉公。在他的這些崇高品質中,公仆情懷最為人所稱道。
1943年,45歲的周恩來寫下《我的修養(yǎng)要則》,第六條寫道:“永遠不與群眾隔離,向群眾學習,并幫助他們?!敝芏鱽淼囊簧?,熱愛群眾、關心群眾,拜群眾為師、向群眾學習,殫精竭慮為人民服務,從來沒有脫離這一條。
做人民公仆,從來不是口頭上的表達,而是一舉一動的踐行;從來不是一陣子的感動,而是一輩子的信仰。周恩來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,把自己看成人民的“總服務員”,反復強調“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”“我們國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,應該和群眾同甘苦,共命運”,要“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”。逢年過節(jié),他總是關心在生產一線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頓餃子。1973年,他重返延安時,目睹群眾生活仍然貧困的情景,禁不住潸然淚下,痛心地自責對不起老區(qū)人民。1975年,大手術之后,他依然牽掛著遠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錫礦工人的健康。
細節(jié)決定事業(yè)成敗,細節(jié)彰顯為民風范。1966年4月1日,周恩來總理來到地震災區(qū)河北慰問受災群眾。他正準備向群眾發(fā)表講話,發(fā)現現場的群眾是迎著風口坐的。周恩來馬上說:聽我口令,向后轉。這樣,總理一個人迎風而立,而群眾則背風聽他講話。關愛群眾,就當有周恩來這種“迎風而立”的真情實意。反觀當下那些自己躲在樹蔭下而讓群眾站在太陽下的所謂“送清涼”,那些姍姍來遲而讓群眾在雨中等候的所謂“慰問服務”,何等汗顏!
永遠不與群眾隔離,首在密切聯系群眾。如何密切?不是開車跑一圈、過節(jié)轉一趟就行了,而是體現在真正解決群眾困難上,體現在為民擔當、為民奉獻上。在著名的伯延調研中,周恩來不為太平假象所惑,通過苦口婆心的開導和身體力行的感召,打破了群眾知不敢言的僵局,調查到公辦食堂存在的問題。隨后,他果斷向毛主席提出建議,最終取消了大鍋飯。假設周恩來不深入群眾,不與群眾心貼心,就聽不到真話,也就很難有正確決策,那樣就不知會有多少群眾繼續(xù)挨餓、遭罪??梢?,貫徹群眾路線不僅要走近,還要走進;不僅要邁門檻,還要進心坎。
永遠不與群眾隔離,還要多向群眾學習。周恩來說過:“不僅要教育群眾,還要向群眾學習。因為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,經驗還不夠,領導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?!弊哌M新時代,我們面對的事物很多都是新的,很多問題的復雜程度超乎想象。如果領導干部總憑經驗辦事,認為“老子天下第一”,或者不與群眾接觸,“關起門來寫文件、作決策”,抑或看不起群眾,忘記自己的公仆角色,就極容易壞事情、失人心。事實證明,領導干部要做到政治過硬、本領高強,非得向群眾學習不可。
民之所望,政之所向。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我們要向周恩來同志學習,堅持立黨為公、執(zhí)政為民,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,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,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,依靠人民創(chuàng)造歷史偉業(yè)?!?br />
今天,我們紀念周恩來,也是一次對初心的回望。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。那些為人民的事業(yè)“鞠躬盡瘁、死而后已”的優(yōu)秀共產黨人,終將贏得民心、無往不勝,終將澤被后人、行為世范,終將萬古流芳、永垂不朽。
